2020 餐飲五大趨勢年度回顧:向內探求的力量 甜點為韓氏古早味粿、我家傳統豆花,搭配古早味番茄切盤及什錦水果,豐盛且極具地方特色,佳評如潮。 位於安平路408號的周氏蝦捲總店,隨著業績攀升,營業空間也從1家店面擴充為4家。 該店三樓打通裝修後,改造成寬敞的宴會廳,陸續推出台南小吃風味餐、台南小吃國宴餐。 為了讓與會嘉賓見識聞名全台的府城點心料理,主辦單位委由延平傳統小吃發展協會精心策劃了一場府城傳統美食文化饗宴,精挑細選出15道點心佳肴。 外燴 半個世紀前物資匱乏,老百姓首重填飽肚子,因此最早的肉捲以豬肉、高麗菜為主材料,分量也比較大。 此外,部分業者為鞏固消費者忠誠度,在疫情期間推出「餐飲訂閱制」服務,消費者可依自身需求,選擇不同餐飲訂閱方案,例如:「瓦城」推出「獨享餐盒訂閱制」、「乾杯」推出雲端燒肉「宅家乾杯」定期購服務,期望透過訂閱制與消費者建立長期互動關係。 綜上所述,疫情爆發重創餐飲業經營,整體餐飲業營業收入減少,在營業家數持續成長的情況下,同業之間的競爭狀況將持續升溫。 此外,除面臨業者彼此之間的激烈競爭,根據經濟部110年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結果顯示,營業成本、食材、人事及租金等成本上升亦為餐飲業者所面臨之困境。 受疫情影響,進口原物料價格、國際運輸時間及費用皆不穩定,壓縮餐飲業者利潤,也迫使業者將經營成本反映在商品售價上,2021年開始陸續有業者宣布調漲。 餐飲業:疫情對餐飲業的衝擊明顯較零售業大,2020及2021年全年營收 尚未回到疫情前水準。 今年上半年受確診人數攀升,影響民眾外出用餐意願,表現尚不穩定,惟下半年隨人潮回流,營業額已超越疫情前水準。 她特地邀請了台中幾位大廚跟他一起參加在台中舉行的「亞洲主廚高峰會」;前一週,她也才參加侍酒師大賽,擔任評審。 一星餐廳大三元與餐盤推薦餐廳「蘭」(現更名 Orchid Restaurant by Nobu Lee),則和雲端廚房公司合作,提供食譜、監控品質,大三元推出滑蛋叉燒飯、豆豉滑雞等粵式餐盒;蘭則由來自馬來西亞的副主廚 Peng 推出拿手的東南亞料理海南雞飯、肉骨茶和叻沙麵。 走過波瀾起伏、充滿挑戰的 2020,台灣餐飲圈也像洗了一場三溫暖:疫情帶來生意急凍、生存壓力、觀光客無法到來、或是食材進口的昂貴與不便;但也迫使台灣餐飲圈必須更靈活應變、跨出舒適圈,嘗試過去沒有嘗試過的或是食材、模式與合作,發現另一片天地。 疫情影響,無法走出去的今年,迫使得餐飲圈更往「內」探求,找到新的力量與機會,也為台灣餐飲圈帶來意想不到的變貌。 今年因疫情常態化,加上國旅補助,累計1-10月餐館及飲料店營業額皆回復至疫情前同期水準;惟外燴及團膳承包業因航空載客數尚未全部恢復,仍較2019年同期減少30.3%。 「男人手作」的鮮明形象風格,更於2016年起結合人氣外燴料理推出多款經典產品,讓手作小點不再侷限於餅乾蛋糕,而是囊括五味的饗宴。 另外,餐飲業更將透過「國際市場開拓」、「智慧科技應用導入」及「多元行銷推廣」三大面向,協助餐飲業朝國際化發展,以提高其智慧化、國際化及創新模式。 零售業:在2020及2021年雖有部分時間點受疫情衝擊,致營收下滑,惟在網路銷售持續成長,加上政府祭出相關振興及補助措施下,帶動2020及2021全年營收均已回到疫情前規模,今年1-10月已明顯超越前三年同期水準。 在市場競爭與疫情影響的夾擊下,餐飲業汰弱留強的態勢更為明顯,業者不得不開始正視數位轉型議題。 然而轉型並非一蹴可幾,除了需要一定的資金,還需要完善的規劃與有效的執行,即便是選擇與第三方餐飲外送平台合作,仍需要面對平台抽成的成本壓力、平台中眾多餐飲業者競爭等問題。 在飲料業方面,近年飲料業家數、營收均逐年攀升,而相對於餐食業來說,飲料業受到疫情的影響較小,飲料業家數與營收在109年之成長率分別為7.4%與3.3%,而餐食業則是4.9%與0.5%,飲料業的家數、營收成長表現皆優於餐食業。 李振輝出身農家,從小就知道務農是看天吃飯的,天候的變化可能抹殺農民大半年的努力,因此,學生時期看好台灣工業前景,便選讀機械,畢業後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投考軍校,當起職業軍人。 人生的轉折境遇難以預料,李振輝原以為自己與農務就此絕緣,沒想到多年後仍回到最愛的農業經營。 全球居不動產情報室總監陳炳辰認為,餐飲業的衰退也拖累飯店營運,使原本就因住宿旅客衰退重挫業績下,雪上加霜,不過不少大集團知名飯店陸續改為都更危老改建,不論未來會成為住宅、商辦,或結合馨旅店重新推出,前景還算可期,但單純的餐廳店面則沒那麼樂觀。 隨著國內經濟起飛,生活獲得改善,才以火燒蝦為主,芹菜、蔥取代高麗菜,加入豬腿肉增添口感,製成蝦捲,1條賣10元,1份兩條20元。 火燒蝦占比超過6成的蝦捲,味道鮮美獨特,很快做出口碑,周家小吃攤的生意蒸蒸日上,日後周氏蝦捲也成為安平小吃代名詞。 父親跟隨人稱阿成師的外燴總舖師蔣連成學藝,但外燴辦桌的生意不是天天有。 為了增加收入,民國54年開始,傍晚在安平運河路一帶賣擔仔麵,清晨則在阿公的木炭攤旁,搭起點心攤自製自銷魚丸、魯丸、捲仔、炸魚等小吃、配菜。 本網站使用前瞻技術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為維護您的權益,開始使用前懇請事先詳閱「隱私權保護政策」。 根據經濟部109年所做的餐飲業經營實況調查結果顯示,餐飲業者目前所面臨的困難以「營業成本上升」、「人事成本過高」及「同業間競爭激烈」為主,顯示近年來餐飲業者經營的關鍵主要還是控制成本以維持市場競爭力。 在109年受到疫情影響而消費低迷的情況下,餐飲業者更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成本支出,首先在人事成本方面,基本工資逐年上升,使得人事成本提高,其他如食材或是租金等成本也是造成高營業成本的因素,因此如何做好內部成本控制,減少經營壓力,為餐飲業者須要面對的課題。 根據過去5年的統計資料可發現,我國餐飲業之受僱員工人數在105年至108年呈現成長趨勢(詳見圖1),從105年的37.1萬人增加至108年的41.2萬人,其中107年首度突破40萬人,但在109年大幅下降至39.3萬人,首度出現負成長,年均成長率為1.49%。 顯見109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下,部分餐飲業者為因應收入縮減,而以降低人事開銷來節省成本,造成餐飲業員工數明顯下降的情形。